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激励教师深入钻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立足新高考,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高中语文组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
(一)凝心聚力,深挖教学——高中语文教研组“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试题研究和备考策略”交流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2021届高考备考工作,高中语文教研组组发挥组内追求卓越、凝聚智慧的集体备课优势,传承优秀经验,10月29日特在教学研究室开展了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试题研究和备考策略的交流活动。组长赵敏从宏观的角度,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面做了高考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发言,接着老高三备课组长牛微老师从“我们的命运与困难”、“我们的成绩与欣慰”、“我们的优势和办法”、“我们的不足和反思”四方面,以备课组科学合作为基础,交流了上届高三总体复习备考情况。牛微、李秋雅、董珂、赵敏四位老师分别按专题,从精心教研、循序渐进、逐项突破的角度,分享了“语言基础运用”、“论语”、“红楼梦”和“微写作”四类新题型的高考备考经验。全组其他老师在四位老师的激发下畅所欲言,大家在精确备考、科学备考、智慧备考、合力备考方面群策群力,共享了集体的智慧,收获丰厚。
(二)“清风明月本无价,物我交融各有情”——高一语文备课组散文单元教学设计展示活动
11月2日上午第四节,高一语文备课组在一号楼一层教师办公室进行了“清风明月本无价,物我交融各有情”散文单元教学设计展示活动。
活动围绕高一语文李秋雅教师的《清风明月本无价,物我交融各有情》的单元设计展开。李秋雅老师先对该单元的整体设计进行了说明。李老师以丰富学生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所呈现的情境和精神世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现实生活关照和自我反思联系起来,以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李老师避免琐碎的文学知识讲解、孤立的语句分析和单纯的表达技巧鉴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与此同时注意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启发学生理解不同作家在写景抒情散文中表达的不同的情怀与哲理思考,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品鉴文学作品之美。李老师将《赤壁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整合为一个教学单元,着力带领学生体悟中国古代、现代、当代的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进而获得儒家、道家思想在突破人生困境方面的启示,以达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正面调试心境的终极目标。参会的几位老师对李秋雅老师的整体教学设计都非常认可,觉得李老师在散文教学方面不落传统单篇固化教学的窠臼,敢于在新课程理念任务群的指引下大胆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关注现实情境的渗透作用,真正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
整个活动在对单元整体设计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后,大家对个别细节问题进行了热议。
本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任务群,在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文学阅读的任务落实得比较到位,但是写作这一目标不见达成,很难体现“应用和实践”的价值。赵敏、刘欣老师强调要给学生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实现写作目标。石磊老师想到了可以借助微写作的形式,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的统摄下,实现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牛微老师提出三篇文章的作者的人生情境是关涉生死的苦难情境,对于这类情境学生没有体验,恐难在写作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可以借助学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某一同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作。其他几位老师则极为担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状况。后来,赵敏老师又将本单元的情感教育目标明确地定位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面对问题、苦难的态度和调试自我的思维路径上,不必拘泥于情境的类型,能够结合学情落实目标最好。最后,李秋雅老师综合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再次优化了该单元教学设计。
“佳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争鸣现精彩,讨论达共识。整个活动,建议有落实,思考有深度,思想有碰撞,相信该组的老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一如既往地展现合作共进的风采。
(三)一咏三叹,读写结合——高二语文备课组“古诗词诵读”专题研习设计展示活动
随着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使用的不断推进,如何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如何适应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成为备课组教研的核心。11月10日,高二语文备课组推出“一咏三叹,读写结合——以《无衣》为例的古诗词鉴赏”展示课,对高二阶段的专题研习进行了实践探究与理论思考。
王萌老师承担的展示课从疫情期间流行的古诗词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千年之前的古诗词,为何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感染力”这个问题,以此将学生带入《秦风·无衣》的情境中。王老师通过诵读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语气;着眼于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理解诗意;通过鉴赏名家点评,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通过分析“赋”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完成对古诗情感层进纵深的理解;最后由读到写,以读促写,完成了“古诗词诵读”的专题研习任务。
王萌老师在展示课后进行了说课,备课组的董珂老师及张海琳老师先后发言,探讨了教学设计的目标、过程及设想。
目标方面:在高一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诗经》中的《芣苢》《静女》,对《诗经》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是有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无衣》从重章叠句和“赋”入手,从读到写,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也呼应了新高考中的微写作。同时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领悟到《无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仅仅来自于文字、结构和表现手法,更来自于其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这就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过程方面:本节展示课在磨课的过程中,逐步清晰了从学情出发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环节的顺序和各环节的比重不断调整,对教学环节的衔接和呼应不断完善,以期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设想方面:“古诗词诵读”中的诗词是高考背诵篇目,但教学目标决不能止步于背诵默写的层次上。通过专题研习,我们可以渗透诗歌鉴赏的方法,如“赋比兴”手法、情景理的交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虚实相生,如通过知人论世对比、品鉴诗人风格等。我们还可以将课内诗词与“古诗词诵读”打通,在不同的切入点上建立联系,进行比较鉴赏。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还可以将诗歌鉴赏与散文鉴赏,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参与备课组活动的张燕副书记、刘琰副校长及高中教研组长赵敏老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如深入思考语文学科承担的社会责任,诵读方式的多样化,单元目标设定与一节课目标的细化等,引发了备课组老师们的探讨与思考。
高二语文备课组将继续推进“古诗词诵读”及其他单元的专题研习,以不断完善新教材体系下的课程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一系列高中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和展示中,群策群力,集全组之力打造精品课堂。每一位老师都在不断反思、成长,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