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班主任系列培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日期:2025-03-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班主任工作需要教育智慧与制度规范的完美融合,为了让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更好地守护育人初心,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学校开展了班主任培训,由心理教师马晓华为班主任解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坚持发展与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马晓华老师结合自身心理教育的工作经验,解读了与班主任息息相关的几个关键词:“预防”“发展”“全员参与”。

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意识,工作重点在于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提供和谐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学校环境中的制度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师生支持与人际安全感均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校园的和谐安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培训重点解读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全员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心理问题虽以症状形式呈现,但并非孤立存在。从系统角度理解和思考学生心理问题,其预防和有效应对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和谐安全的校园生活、同伴支持、师生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家庭支持的缺失,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班主任工作得当,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例如,在班级日志中增加心情栏、闪光事件记录,课前推行心理微活动如正念和冥想,帮助学生积极恢复和蓄能;设置情绪宣泄区,如配备减压工具的解压涂鸦本;通过非暴力沟通减少师生冲突等。同时,心理组的老师为班主任准备了专属资源包,包括心理班会方案、课间心理小游戏视频、扫码即用的简易测评量表等工具,班主任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讲座中还解读了抑郁自伤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老师们看到自伤行为背后的痛苦(故事)、听懂自伤行为背后的渴望(想活)、透过学生生理上的疼痛看懂其心理的痛苦,并帮助自伤的孩子发现自我关怀的新模式,同时提出具体做法,帮助班主任应对抑郁自伤的学生。

班主任工作细琐且繁杂,班主任的自我关怀尤为重要,更需要加强自我价值,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联结,提升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培训中也推荐了班主任自我减压和放松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的解读,为班主任提供了专业支撑,同时也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在教育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anmotong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

 

Baidu
map